让建站和SEO变得简单

让不懂建站的用户快速建站,让会建站的提高建站效率!

你的位置:医讯交流厅 > 健康互动厅 >

健康互动 李可治大病常用的10个要药


发布日期:2025-02-05 13:11    点击次数:74

附子

附子为李可最擅应用的药物,取其“性如雷霆霹雳,有斩关夺门之能,破阴回阳之力”,称“附子为药中第一大将,大辛、大热、大毒,驱寒毒,破阴凝,走而不守,通行十二经表里内外,无处不到,性如雷霆霹雳,有斩关夺门之能,破阴回阳之力。与川乌同用,如虎添翼,破冰解冻,无坚不摧。以炙甘草统之,甘缓补土伏火,得干姜之守而不走……故可救生死于顷刻,四逆汤之奥义便在于此”。

“中医治病,以药性之偏救本气之偏,少阴亡阳为大寒大毒,附子之大辛、大热、大毒,适足以破之。故悟出:对垂死的心衰患者,附子之毒,恰恰是起死回生救命仙丹!医圣立四逆汤,已阐明此理。”

李可的独特之处在于阐明了“附子致津液”之论。按说,“附子大辛大热大毒,却能'致津液’,似乎匪夷所思”。

他引用左季云《伤寒类方汇参》中的一段话,道破阴阳气化的奥妙:“附子味辛大热,经云辛以润之,开发腠理,致津液通气也……附子致津液,正是画龙点睛之笔,发前人所未发,盖气能化水也。明得此理,则对'干红无苔舌’的主病,便会了然于胸。”“四逆汤中附子一药,辛以润之,致津液,通气化,可使肾中五液蒸腾敷布,阳生阴长,此即阳中求阴,生化无穷之理。”

1、倡用大剂李氏擅长治疗心衰、呼衰等急危重症,倡用大剂附子,一般都在100 ~ 200g之间,且日夜连续进服,24小时服用1 ~ 3剂,总量当在500g左右。其“一生所用附子超过5吨之数,经治病人在万例以上,垂死病人有24小时用附子500g以上者,从无一例中毒”。

2、重症急煎,随煎随喂对心衰垂危的病人,一般医者“不敢重用附子,乃因畏惧附子之毒性。但附子为强心主将,其毒性正是其起死回生药效之所在。当心衰垂危,病人全身功能衰竭,五脏六腑、表里三焦,已被重重阴寒所困,生死存亡系于一发之际,阳回则生,阳去则死。非破格重用附子纯阳之品的大辛大热之性,不能斩关夺门,破阴回阳,而挽垂绝之生命。按现代药理实验研究,附子武火急煎1小时,正是其毒性分解的高峰。由此悟出,对垂死的心衰病人而言,附子的剧毒,正是救命的仙丹”。(《李可经验专辑》)因此,李可治疗心衰重症,都是开水武火急煎,随煎随喂,或鼻饲给药,24小时内,不分昼夜频频喂服1 ~ 3剂,可收起死回生之效。附子剂用于慢性心衰,加冷水1500mL,文火煮取500mL,日分2 ~ 3次服。“用附子剂的过程中,会出现很多毛病,很多不舒服,或吐或泻,那都是人的元气逐渐恢复,可以和体内的敌人干一仗,正邪相争,这不是坏现象。病人吃了这药后十分难受,经常给我打电话,有时一天打十几个电话,凡是有我弟子的地方他们就负责解释了,有的地方就写成很简要资料,来一个病人以后就发一份,看了之后心中有数,就不会发慌。”。

365建站微信二维码

凡用附子超过30g时,不论原方有无,皆加炙甘草60g,即可有效监制附子毒性。

火神派重用附子有3种方式,李可均应用自如:(1)经典重剂式:出手通常是30g,60g,或者更多。(2)逐日累加式:李可尤善此法,即设定一个起始剂量,然后逐日增加一个定量如5g或10g,一直吃到感觉舌麻或唇麻时为止,即以此时剂量降低10g,守方长期服用。但此法应限于舌麻或唇麻为止,麻木面积若再扩大,则为附子过量迹象。此法通常用于癌症或某些需要长期服药的慢性病例。案例:胰腺癌术后肝转移左某,男,62岁。曾做过阑尾切除、胆囊切除手术。2006年9月15日体检发现左肾肿物、胰腺肿物,当即做左肾切除术、胰腺占位切除术,术后病理检验为腺癌。2007年3月18日复查发现肝转移。右叶4处,大小不等,分别为3.8cm×0.7cm,1.0cm×0.8cm,0.5×0.4cm,0.7cm×0.4cm。右下肺见一小结节灶,不排除转移。西医建议做介入治疗,否则生存期不超过3个月。2007年4月2日求诊:面色萎黄灰暗,体瘦,精神尚可,舌淡紫无苔,齿痕。畏寒甚,食生冷瓜果,立觉冷彻心脾。腰困如折,二便调,食纳不香,脉微。自觉病处无所苦,谈笑自如,把生死看得很淡。诊为:劳倦内伤,痰湿中阻,肾气大虚。治法:固本消积。处方:大熟地30g,麻黄5g,紫油桂10g(后五分下),鹿角霜45g,姜炭15g,白芥子10g(炒研),制附片45g,高丽参15g(另煎),五灵脂30g,漂海藻30g,炙草30g,清全蝎12只,大蜈蚣3条(研末冲服),生半夏75g,生南星10g,大贝120g,茯苓45g,辽细辛45g(后五分下),生姜45g。制附片逐日累加10g,无上限,直至出现暝眩反应时降低10g。加水3000mL,文火煮取400mL,日分3次服。连服2月。2007年5月4日二诊:已服药30剂,制附片加至每剂395g。主症悉退,面色灰暗退去大半,守方续用。另外加服固本散,以固先天肾气:20头三七200g,高丽参、血琥珀、二杠鹿茸、血河车,灵芝孢子粉各100g,止痉散50 ~ 60g,制粉冲服,每次3g,每日3次。2007年6月25日,CT复查与3月18日对照,肝部较大两处病灶已消,仅肝右叶内1.1cm×1.3cm,右顶叶0.5cm×0.5cm两处,已较前明显缩小,肺部肿物亦消。2007年6月28日三诊:患者已无所苦,脉沉缓,效不更方。制附片从45g始日加10g,已增至465g/剂,守方加两头尖45g,30剂。2007年8月16日四诊:共服药90剂,制附片加至755g/剂,转移灶4处已消3处,所剩最大的一处由3.8cm×3.7cm已消至1.11cm×3cm,已照常工作2个月,自觉较病前更加精力充沛,体重增加5kg。处方:制附片200g,姜炭15g,大熟地30g,麻黄5g,白芥子10g(炒研),紫油桂5g(后五分下),鹿角霜45g,高丽参15g(研冲),五灵脂30g,生半夏45g,生南星15g,大贝120g,漂海藻60g,两头尖45g,茯苓45g,辽细辛45g(后五分下),炙草60g,生姜45g,止痉散3 ~ 6(冲),加水3000mL,文火煮2小时,取400mL,日分3次服。30剂。2008年3月31日五诊:CT显示肝病病灶较前缩小。食纳佳,精神饱满,上下楼跑步锻炼,体重又较前增,由55kg增至68kg,已无病容,正常工作1年多,唯肝部转移灶仍有0.9以下之残留,仍以扶正消积为治。2009年8月24日随访,已痊愈,状况一直较好。(《跟师李可抄方记——肿瘤篇》)按:此例肝转移癌经李可扶阳治疗基本痊愈,疗效满意。所用方以阳和汤为主,同时合以麻黄附子细辛汤温阳开表,附子剂量由45g“逐日累加10g,无上限,直至出现暝眩反应时降低10g,最后累加至755g”。

(3)平剂频进式:治疗心衰或其他重症,日进2 ~ 3剂,“随煎随喂,24小时内,不分昼夜频频喂服2 ~ 3剂……上药武火急煎,2次分服,2小时1次,日夜连尽3剂”。如治疗高某双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。为其处大辛大热、开冰解冻、益气破瘀、通络定痛之剂,“加冷水2500mL,文火煮取500mL,兑入黄酒500mL,日3夜1(次)服”。有的严重病症,医案中还有“日4夜2服”的记载。

川乌

1、配伍监制“余用川乌类剧毒药,以黑小豆、防风、甘草、蜂蜜制其毒,文火煮2小时半,无一例中毒。黑豆不仅能解百药之毒,且入肾补虚,下气消胀,活血治疮。防风主大风,又为风药中润剂,去风胜湿治诸痹,可舒筋脉,伸挛急,活肢节,起瘫痪,并能解乌头、附子毒。再加蜂蜜、甘草之解百毒,则乌头汤类方可谓万无一失。配伍齐全,又加久煎,可放胆使用……凡大毒治病,中病即止,以培补脾肾收功。”

凡用乌头剂,必加两倍量之炙甘草,蜂蜜150g,黑小豆、防风各30g。

2、久煎凡剂量超过30g时,乌头剂加冷水2500mL,文火煮取500mL,日分3次服,煎煮时间3小时左右,已可有效破坏乌头碱之剧毒。

半夏

“生半夏为消痰核、化瘤散结要药,可止各种剧烈呕吐。仲景方中半夏皆生用,今以等量之鲜生姜制其毒,加强止呕功效,更无中毒之虞。”

“生半夏为止呕要药,加等量鲜生姜解其毒,经治妊娠剧吐患者千例以上,确有覆杯而愈之效。40余年用生半夏超过3吨,无一例中毒。半夏为妊娠禁忌药,又是妊娠剧吐之特效药,'有故无殒,亦无殒也’,岂可因噎废食!”

李可指出“仲景方中半夏皆生用”,因此他善用生半夏降逆化痰,用小半夏加茯苓汤加赭石、生姜、姜汁,通治一切肝胃气逆呕吐,“轻症一二口即止,稍重则服二三次即愈,极重症10小时许过关”,应用万例以上。生半夏用量多为30g,用时以温水淘洗3次,加等量生姜佐之,既解其毒,又加强疗效,“更无中毒之虞”。

“积四十八年之亲身体验,无害而有殊效。用治重症妊娠恶阻、小儿老人暴喘欲绝、百日咳、肺心病之两衰危症、肺纤维化、食道癌之重度梗阻(生半夏130g,鲜生姜75g,赭石细末120g,生附子30g,红参30g,干姜75g,吴茱萸30g,大枣25枚,加用开道散)等数万病例之实验,皆能应手取效,未见一例有害。”

“大家不要怕,我一辈子用的生半夏,书上写的是1吨,实际我每月平均剂量30 ~ 50kg,和附子情况差不多,比生南星多一点,绝对不会出问题,这是张仲景告诉我们的,大家要相信医圣是不会错的,所有《伤寒论》的方子半夏都是生半夏。生半夏后面有个'洗’字,就是用开水冲一回。为什么制半夏治不了病,在座的可能绝大多数人不知道制半夏的制作过程,清水泡15天,泡到发酵,再加水、加白矾,又15天,然后拿姜、甘草和到一块,再泡15天,共45天,制出来的半夏纯粹是药渣子,治不了病。再一个问题,根据《神农本草经》,半夏治病是'辛以润之’,它为什么能通大便?我用生半夏先是洗一洗,洗下来的水是黏糊糊的,滑的,那个就是通大便的……民初的张锡纯老先生就是用生半夏,近代的朱良春老先生,也是用生半夏治病。生半夏治病非常快,刚才介绍的这两种病用制半夏完全不会起作用。”

细辛

“ 《本经》细辛无毒,《伤寒论》基础剂量是3两,我按此量用了四十多年,尚未发现什么副作用。细辛是扶正托透大法的主将,可以使伏匿于三阴经的沉寒痼冷,由里出表。它被诬陷达500年,应当迅速平反昭雪。”

为“细辛不过钱”的谬说平反。

1、细辛功用

“ 《本经》将细辛列为上品,所谓上品即可以久服,可以延年益寿。论曰:'气味辛温无毒,主咳逆上气,头痛脑动,百节拘挛,风湿痹痛、死肌。久服明目利九窍,轻身长年’。”

“ 《本草正义》全面总结了仲景用细辛之妙:'细辛芳香最烈,故善开结气,宣泄郁滞,而能上达颠顶,通利耳目,旁达百骸,无微不至,内之宣络脉而疏通百节,外之行孔窍而直透肌肤。’”

2、为“细辛不过钱”之说平反“由于宋代元祐年间陈承的《本草别说》中有'细辛若单用末,不可过钱匕,多即气闭塞,不通者死’一句。陈的根据是某狱中一囚暴死,似与服用含有细辛的药末有关,既未查证属实,又未做药物成分分析,想当然将道听途说写入书中。后时珍老人编著《本草纲目》时,不辨真伪,不读《神农本草经》的明文记载,以及《伤寒论》经典用药的范例,将陈说引入《纲目》。于是'细辛不过钱’的谬说便流传天下,使救命功臣细辛蒙羞、蒙冤439年。中医界要为细辛平反昭雪,要追根溯源。《伤寒杂病论》是公认的四大经典之一,是中医之魂。而医圣用药所遵从的是《神农本草经》。两大经典,足以拨乱反正!”

清代张隐庵之说,认为其“批驳陈承谬说,极有见地”:“细辛气味辛温,一茎直上,其色赤黑,秉少阴泉下之水阴,而上交于太阳之药也。少阴为水脏,太阳为水腑,水气相连于皮毛,内合于肺,若循行失职,则咳逆上气,而细辛能治之……宋元佑陈承谓细辛单用末不可过一钱,多则气闭不通而死。近人多以此语忌用,而不知辛香之药,岂能闭气?上品无毒之药,何不可多用?方书类此之言不少,学者不善详审而遵守之,岐黄之门,终身不能入矣!”

3、对细辛的体会和运用“细辛本是医圣手中的秘密武器,用于救危亡于顷刻的一号大将……细辛是扶正托透大法的主将,可以使伏匿于三阴经的沉寒痼冷,由里出表。它被诬陷达500年,应当迅速平反昭雪。”

“《伤寒论》基础剂量是三两(约合45g),我按此量用了四十多年,尚未发现什么副作用。”

“接受了河北名医刘沛然老先生的经验之后,最高时用到120g,也不会有什么问题,唯一的缺陷细辛味道太大。我们用的辽宁产的北细辛,我多次喝这个细辛,都恶心。”

“细辛以辽细辛为佳,药力雄厚,疗效卓著,但副作用是易致人呕吐,有人主张蜜炙一刻钟,以减其辛烈之味,可行。凡用细辛剂,对老幼妇儿重症病人,可依照仲景基础有效剂量,全方按比例迭减至最小量,然后逐日叠加至基础有效量,以保证疗效。适当变通以适应不同病人。”

麻黄

“麻黄一药,伤寒方中最大剂量为六两(合90g),本方(小青龙汤)为三两(45g),在汤剂煮服法中注明,'先煮去上沫’,上沫中有暝眩物质,服之令人头眩,面赤而呕,先煮去上沫可免此弊。我的经验可加等量之蝉衣则有效防止发生暝眩。”

麻黄效用,不但可以开玄府(周身毛孔)而发畅汗,且可通利九窍,开鼻塞、明目聪耳,利小便。使用麻黄峻剂时,可采取'得汗则止,不必尽剂’之法,消息进退。小儿、妇乳、老弱之人,可先服50mL,密切观察,得润汗则减后服,得畅汗(全身毛孔皆有润汗,玄府已开)则止后服。3小时内仍无汗意,可加至100 ~ 150mL,更加饮热稀粥一碗以滋胃助汗。有的病人,虽无汗却小便特多,咳、肿皆消。此为肺气已开,外邪下走空窍而出,亦为中病,勿须强发汗。医圣发汗解表剂中,麻黄用至三两,正是伤寒方的基础有效剂量,低于此则无效。”

“若服首剂即得畅汗,或汗虽不畅而小便通利,亦为中病。则第二剂之后麻黄减为5g,此时麻黄之用已非发汗,而是调畅五脏气机,类同阳和汤之用。”

也可以“麻黄30g,另煮汁150mL备用……每次兑入麻黄汁50mL,得汗后止服”

“据现代药理研究,所含麻黄碱有升高血压及引起心动过速之弊。余曾治一肺实喑哑患者,于麻杏石甘汤内加入轻灵透窍之蝉衣15g,汗出声亦出,未见烦躁、心悸等副作用。因此,每用麻黄剂,兼见面肿或脉弦滑大之患者,必加蝉衣,均无此弊。”

吴茱萸

“吴茱萸辛苦温,燥烈有小毒,入肝、胃经。治颠顶头痛,肝寒疝痛、痛经,眩晕,胃寒呕吐吞酸,噎嗝反胃,外敷涌泉引火归原治口疮,敷脐治小儿泄泻,其功不可尽述。唯各家皆用1.5 ~ 6g,药难胜病,故其效不著。《伤寒论》吴茱萸汤用量一升,汉制一升,约合今制50g,方下注一'洗’字,是仲景用法奥妙所在。即以沸水冲洗7遍而后入煎,可免入口辛辣及服后瞑眩之弊。余凡遇小儿、老人、羸弱病人则先煎沸2 ~ 3分钟,换水重煎,则更稳妥。其用量10g以下无效,15g显效,30g攻无不克。”

“吴茱萸为开冰解冻之剂,其性辛热燥烈,直入阳明、厥阴血分,能破沉寒痼冷,解除一切痉挛(热则佐以黄连)。此药用至15g以上,当先开水冲洗7次,老人、小儿弱质患者则先另煎三五沸,去水入药再煎。并加两倍之鲜生姜,大枣20 ~ 30枚,则辛烈减,可保无害。”

“少腹寒凝绞痛,加吴萸15g。”

365站群

黄芪

“黄芪,位列《本经》上品第三,得土气最厚,善补中气,运大气,固表气,入脾经而主肌肉,最能化腐生肌,再生死肌。风湿肌痹,肌肤顽麻不知痛痒,服之可全身脱壳一层而愈。”

“生黄芪一味,益气运血,内托化腐生肌,实是慢性疮疡之神药。”

“凡下部疮疡久不收口,上气必虚,重用生黄芪立效。”

“黄芪又主'大风’(一切皮肤顽症的总称),且能化腐生肌敛疮,可治大麻风之全身肌肉溃烂。”

“生芪又最擅托毒生肌,为痈疽要药,亦脱疽首选要药。其药性和平,又非破格重用难以奏功。”

365建站客服QQ:800083652

“糖尿病下肢溃烂坏死,以经方黄芪桂枝五物汤,重用黄芪500g,半月间排尽脓血及黒烂死肉,收口而愈。叶天士云:'人生之虚,不外乎气血两端。黄芪气味甘温,温之以气,可补形(心肌亦有形之一)之不足,补之以味,可益精之不足也。小儿稚阳也,稚阳为少阳,少阳生气条达,小儿何病之有!黄芪秉春生少阳之气,入少阳而补生生之元气,所以概主小儿百病也。’由此推论,黄芪亦能主治小儿先天性脏器发育不全。”

“治高龄老年全身瘙痒症,本方(乌蛇荣皮汤)加黄芪60g,少则3剂,多则6剂皆愈。”

柴胡

“张氏(锡纯)升散肝郁,喜用生麦芽,而不用柴胡。他说:'升肝之药,柴胡最效。然治肝不升、胃不降之证,则不用柴胡而用麦芽。盖因柴胡不但能升肝,且能提胃气上逆。而生麦芽虽能升肝,实无妨碍胃气之下降。盖其萌芽生发之性,与肝木同气相求,能宣通肝气之郁结,使之开解而自然上升……’肝与脾,有微妙的关系。一人饮食不能消化,服健脾养胃药百剂不效。脉见左关特弱,知是肝气不振,张氏投以生芪30g,桂枝尖9g,数剂而愈。独创'补肝气以实脾胃’之论。因'五行之理,木能侮土,木亦能疏土也。’木气郁则过强而侮土,木气虚则太弱而不能疏土。张氏的论述,对肝脾郁证的治疗,独辟蹊径,解破临床一大难题。唯论中'柴胡提胃气上逆’之说未当。”

“试观《伤寒论》大小柴胡汤证,以胃气上逆、喜呕、呕不止为主症,两方主药柴胡均用至半斤,按古今折算率,合今之125g。如此大量,服1剂的1/3,即可止极重之呕吐。余用两方,治验成千上万。可证柴胡并无'提胃气上逆’之弊。盖气机升降之理,以脾胃为枢纽,如轮之轴,是为中气。脾升胃降,则中气左旋,肝从左升,肺从右降,当升者升,当降者降,是为无病。况药物归经各有妙用,药物功能不止一端,而伤寒用药之灵妙,又不拘一法。升肝者,兼能降胃,木克土之原始含义,即木气升发、疏泄,以助脾胃中之湿土,不致壅塞。则柴胡升肝,不碍降胃,此为五行生克制化之常。”(《李可经验专辑》)

山萸肉

“萸肉救脱之功,较参、术、芪更胜。盖萸肉之性不独补肝也,凡人阴阳气血将散者,皆能敛之。故为救脱第一要药。”

“山萸肉味酸性温,大能收敛元气,振作精神,固涩滑脱。因得木气最厚,收涩之中兼具条畅之性。故又通利九窍,流通血脉”。

山萸肉特殊功效适用于一切心衰虚必夹瘀的特征,对冠心病尤为重要。

“若兼见出血量多不止,汗多而喘,则是肝气已伤,疏泄太过,不能藏血,急加山萸肉60g以上,敛肝救脱。”

大黄

“大黄一物,号称将军,扫荡毒邪,拨乱反正,推陈致新,活血化瘀,其效如神。整体气血通达,何患局部顽症不退!”

“全身中毒严重者,加大黄30g,扫荡血毒。全方苦寒,可用肉桂反佐,保护脾胃为要。”

“凡瘀积重,面色暗黑,眼有黑圈,环口一圈紫暗,手足心、前胸后背发热者,为血瘀发热,加酒大黄10 ~ 15g,三五日即退,此即大黄虫丸意。”

图片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友情链接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