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精气阴双补,能补脾益气、滋肾润肺,历来被百姓用作强壮滋补、延年益寿之佳品。据考证,本草记载的黄精原植物较为复杂,来源于百合科黄精属多种植物的根茎。如《本草图经》,载有10幅黄精图,其中滁州黄精、解州黄精和相州黄精均为叶轮生,与黄精相似。永康军黄精叶互生,与多花黄精接近。《植物名实图考》载有黄精、滇黄精2条。以下细说“黄精”。
黄精药食历史久
“黄”为五色之一,五行属土;“精”一言其精粹、精华之意,又有传说中的神灵、鬼怪之意。古人认为黄精属芝草之类,服之能成仙。《五符经》云“黄精获天地淳精,故名为戊己芝,是此义也”。《本草纲目》也有言“黄精为服食要药,故《别录》列于草部之首,仙家以为芝草之类,以其得坤土之精粹,故谓之黄精”。其有别名菟竹(《名医别录》)、黄芝(《灵芝瑞草经》)、野生姜(《本草蒙筌》)、玉竹黄精(《本草从新》)等。
黄精味甘性平,归脾、肺、肾经,有补气养阴、健脾、润肺、益肾的功效。《名医别录》将其列为上品,谓其“主补中益气,除风湿,安五脏。久服轻身延年不饥”。现代多用于治疗脾胃气虚、体倦乏力、胃阴不足、口干食少、肺虚燥咳、劳嗽咳血、精血不足、腰膝酸软、须发早白、内热消渴等症。如《圣济总录》黄精丸,与天门冬、白蜜等药同用,治偏阴虚有热者,以补虚强壮、滋阴制阳。中成药乙肝养阴活血颗粒、天麻首乌片、再造生血片等皆有用黄精组方入药。
黄精甘润性平,既能滋阴润肺,又兼能益肺气,为治疗肺虚之证的佳品。其既能滋养脾阴,又善于补益脾气,也是治疗脾虚之证的良药。其入肾经,长于滋阴,又兼益气,可通过平补肺脾肾填精生髓、强壮固本,而治肾虚诸症。消渴一证多责之于肺、脾、肾三脏,黄精入肺、脾、肾三经,功善滋阴,为治疗阴虚消渴之佳品。
黄精药食两用。其食用历史悠久,《救荒本草》便言黄精能救饥,“采嫩叶煠熟,换水浸去苦味,淘净,油盐调食。山中人采根九蒸九暴,食甚甘美”。现代如制作黄精面包、蛋糕、果酱、果冻、蜜饯等,也可用其制保健酒、醋,甚至直接用于主食。如黄精粥,和山药一同熬粥,有补益脾肾的功效。
365建站值得注意的是,黄精质滋黏腻,易助湿滞气,故凡脾虚有湿、咳嗽痰多、中寒便溏及痞满气滞者不宜服,痰湿、痰热体质人群应少食或忌食。
黄精主要含有甾体、皂苷、多糖、黄酮、生物碱等化学成分。现代药理研究表明,黄精具有抗衰老、抗肿瘤、抗菌、抗病毒、免疫调节、降血糖血脂等作用。
药典黄精三来源
2020年版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》收载的黄精来源于植物滇黄精、黄精或多花黄精的根茎。按形状不同,习称“大黄精”“鸡头黄精”“姜形黄精”。栽后3年收获,春、秋二季采挖,除去须根,洗净,置沸水中略烫或蒸至透心,干燥。
从药材形状上而言,大黄精呈肥厚肉质的结节块状,结节长可达10cm以上。具环节,质硬而韧,不易折断,断面角质。气微,味甜,嚼之有黏性。鸡头黄精呈结节状弯柱形,长3~10cm,常有分枝。姜形黄精呈长条结节块状,长短不等,常数个块状结节相连。
从植物形态而言,黄精叶轮生,花白色至淡黄色。多花黄精与黄精相比,其植株高大粗壮,根茎通常稍带结节状或连珠状,叶互生。滇黄精与其他二者相比,花被较大,常带粉红色,浆果成熟时红色。
显微鉴别时,大黄精维管束散列,大多为周木型。鸡头黄精、姜形黄精的维管束多为外韧型。
此外,《甘肃省中药材标准(2020年版)》收载的鸡头黄精来源于植物卷叶黄精,有别名“鸡头参”。鸡头黄精为甘肃省习用黄精品种之一,要注意与伪品湖北黄精相区别。其他地方习用品种,如《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(2015年版)》收载的浙黄精,来源于植物长梗黄精。黄精属植物作黄精入药时,味苦者不可药用。(邓力 四川省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)
(注: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。)
来源:中国中医药网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