让建站和SEO变得简单

让不懂建站的用户快速建站,让会建站的提高建站效率!

你的位置:医讯交流厅 > 健康互动厅 >

交流厅 气滞血瘀,王清任的六个逐瘀汤症状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大别山养生堂


发布日期:2025-03-22 21:56    点击次数:160
365站群

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大别山养生堂

一,通窍活血汤证,通窍活血汤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1,通窍活血汤主要用于治疗瘀阻头面的多种证候。

 

症状表现

 

- 头部症状:头痛昏晕,痛处固定,像被针扎或者被重物击打一样的刺痛感。这种头痛可能会反复发作,而且在劳累、情绪波动等情况下可能加重。另外还能用于治疗头发脱落,尤其是斑秃类型的脱发,局部头皮往往没有炎症等其他异常表现,只是毛发脱落。

- 耳部症状:可以治疗耳聋年久,这种耳聋不是因为外感邪气等引起的急性听力下降,而是病程比较长的,由于瘀血阻滞耳窍导致的听力减退。

- 面部症状:对于面色青紫,鼻子颜色暗红,甚至出现酒渣鼻,脸部有瘀斑等情况也适用。此外,像白癜风、紫癜风等一些皮肤病症,如果是和瘀血阻滞头面经络有关,也可以考虑用通窍活血汤来治疗。

 

舌象和脉象

 

- 舌象:舌质紫暗或者有瘀点、瘀斑,这是体内有瘀血的典型舌象表现。

- 脉象:脉涩或弦紧,涩脉主要是因为瘀血阻滞脉道,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的;弦紧脉部分程度上反映了气血瘀滞不畅的状态。

2,通窍活血汤是王清任诸方中应用最广泛的方剂之一。

 

剂量(常规参考剂量)

 

- 赤芍3克、川芎3克、桃仁9克(研泥)、红花9克、老葱3根(切碎)、鲜姜9克(切碎)、红枣7个(去核)、麝香0.15克(绢包)。(药物剂量可能因个体差异、病情等因素适当调整)

 

功效

 

- 活血通窍。主要用于头面五官瘀血诸证,如头发脱落、眼疼白珠红、酒渣鼻、耳聋年久、白癜风、紫癜风等,还用于治疗瘀血头痛、头晕等。

 

方解

 

- 赤芍、川芎、桃仁、红花:为活血化瘀的主要药物。赤芍味苦,性微寒,能清热凉血、散瘀止痛,对于瘀血阻滞导致的疼痛等症状有缓解作用;川芎辛温,活血行气,善于走散,可上行头目,下行血海,中开郁结,是血中气药,推动血液运行;桃仁味苦、甘,平,有小毒,能活血祛瘀,其质润多脂,能润燥滑肠,使瘀血从大便而出;红花味辛,性温,归心、肝经,善于活血通经、祛瘀止痛,四药联用,活血化瘀之力较强。

- 麝香:味辛,性温,归心、脾经。其芳香走窜之性极强,有开窍醒神、活血通经、消肿止痛的功效。在方中作为引经药,能引导其他药物上行至头面,更好地发挥活血通窍的作用。

- 老葱、鲜姜、红枣:老葱辛温通阳,可帮助驱散阴寒瘀血之邪;鲜姜能温中散寒,有和胃止呕等作用;红枣补脾和胃、益气生津,三药共同调和营卫,缓和方中活血药物的峻烈之性,使整个方剂的药性更加平和。

 

365站群VIP

用法

 

- 用黄酒半斤,将前七味药煎至一盅(约200毫升),去滓,然后将麝香放入酒内,再煎二沸,临睡前服用。需要注意的是,因方中活血祛瘀之力较强,孕妇禁用,以免引起堕胎等不良后果。

二,,会厌逐瘀汤证,会厌逐瘀汤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1,会厌逐瘀汤证,

会厌逐瘀汤主要用于治疗气滞血瘀导致的咽喉部病症。

 

症状表现

 

- 咽喉部症状:咽喉肿痛,这种疼痛不是外感风热引起的急性红肿热痛,而是隐隐作痛或者刺痛,并且疼痛部位比较固定。会厌部位出现红肿,吞咽时疼痛可能会加剧,甚至会出现吞咽困难的情况。患者可能还会感觉咽喉部有异物感,就好像有东西卡在那里,吐不出来也咽不下去。有的患者声音也会变得嘶哑,说话时间长或者声音大时症状更明显。

 

舌象和脉象

 

- 舌象:舌质紫暗,或者舌边有瘀点、瘀斑,这是瘀血的典型舌象表现。因为气血瘀滞,在舌体上体现为血液运行不畅。舌苔可能是薄白或者薄黄,薄白苔主要是没有明显的热象或者是疾病初期;薄黄苔有可能是因为瘀血阻滞,气血不畅,郁而化热导致的。

- 脉象:脉弦涩。弦脉主要体现了气滞,因为肝主疏泄,气滞往往和肝郁有关,所以出现弦脉;涩脉表示血液运行不畅,是瘀血内阻的脉象特点。

2,会厌逐瘀汤是中医方剂。

剂量

- 桃仁15克(炒)、红花15克、甘草9克、桔梗9克、生地12克、当归6克、玄参3克、柴胡3克、枳壳6克、赤芍6克。

 

功效

 

- 活血化瘀,解毒利咽。主要用于治疗气滞血瘀所致的咽喉肿痛、会厌红肿等症,对改善喉部气血瘀滞状态效果较好。

 

方解

 

- 桃仁、红花:为活血化瘀的主要药物,能有效消散瘀血,改善血液循环,桃仁擅长破血行瘀,红花善于活血通经、祛瘀止痛。

- 当归、赤芍:当归能补血活血,使瘀血去而新血生;赤芍清热凉血、散瘀止痛,和桃仁、红花相互配合,增强活血化瘀之力。

365建站客服QQ:800083652

- 生地、玄参:生地清热凉血、养阴生津;玄参清热凉血、滋阴降火、解毒散结,二者能改善热毒症状,并且滋养阴液,防止活血药物过于温燥。

- 柴胡、枳壳:柴胡疏肝解郁,使气机得以舒畅;枳壳行气宽中,增强柴胡的理气之功,二药合用可调理气机,气行则血行。

- 桔梗、甘草:桔梗宣肺利咽,祛痰排脓;甘草补脾益气,清热解毒,祛痰止咳,缓急止痛,调和诸药,桔梗和甘草配伍可利咽止痛。

 

用法

 

- 水煎服,每日1剂,分两次服用。具体的服用方式和剂量调整还需要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,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。

三,血府逐瘀汤证,血府逐瘀汤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1,血府逐瘀汤证,

血府逐瘀汤证主要是胸中血瘀证的表现。

 

症状表现

 

- 胸部症状:胸痛是主要症状之一,疼痛的性质如针刺般,位置固定。这种疼痛可能会在情绪波动、劳累后加重,是因为瘀血内阻,气血运行不畅,情绪和劳累等因素会进一步扰乱气血运行。还有可能出现胸闷的症状,感觉胸部有压迫感,像是被东西堵住一样,呼吸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。

- 情绪相关症状:患者常常情绪不佳,表现为急躁易怒。这是因为瘀血阻滞胸中,气血不畅影响到了肝气的疏泄,导致肝郁化火。同时,还会伴有失眠多梦,夜晚难以安睡,入睡后梦境纷纭,这是因为气血瘀滞,心神失养。心悸怔忡也较为常见,患者能明显感觉到自己的心跳,有时会突然心慌。

- 其他症状:可能出现呃逆(打嗝)日久不止,这是因为瘀血阻滞,胃气上逆。另外,还会有内热烦闷的感觉,就好像体内有一股热气散发不出去,导致心情烦躁,身体也感觉燥热不适。

 

舌象和脉象

 

- 舌象:舌质暗红,或舌有瘀斑、瘀点,这是体内有瘀血的典型表现,因为瘀血会在舌象上有所体现,导致舌质颜色的改变和瘀斑等的出现。舌苔薄白或薄黄,薄白苔可能是病情相对单纯的瘀血证;薄黄苔可能是瘀血日久,有化热的趋势。

- 脉象:脉弦涩或结代。弦脉体现肝郁气滞,因为瘀血阻滞胸中可能影响到肝脏的疏泄功能;涩脉表示瘀血内阻,气血运行不畅;结代脉出现主要是因为瘀血阻滞心脉,导致心脏气血运行失常,出现脉搏跳动不规律的情况。

2,血府逐瘀汤是临床常用的活血化瘀方剂。

 

剂量(参考)

 

- 桃仁12g、红花9g、当归9g、生地黄9g、川芎4.5g、赤芍6g、牛膝9g、桔梗4.5g、柴胡3g、枳壳6g、甘草3g。

 

功效

 

- 活血祛瘀,行气止痛。用于治疗胸中血瘀证,像胸痛、头痛,痛如针刺而有定处,或呃逆日久不止,或内热烦闷,或心悸怔忡,失眠多梦,急躁易怒等。

 

方解

 

- 桃仁、红花、川芎、赤芍、当归:这些药物主要发挥活血化瘀的作用。桃仁和红花是活血化瘀的经典组合,能有效化瘀止痛;川芎为血中气药,活血行气,可增强化瘀之力;赤芍清热凉血、散瘀止痛;当归既能补血又能活血,使瘀血去而新血生。

- 生地黄、牛膝:生地黄清热凉血、养阴生津,防止瘀血化热伤阴;牛膝逐瘀通经、引血下行,使上逆的气血归于正常。

- 柴胡、枳壳、桔梗:柴胡疏肝解郁,使气机得以舒畅;枳壳行气宽中;桔梗宣肺利咽,载药上行。三药配合,一升一降,使气机通畅,气行则血行。

- 甘草:调和诸药,缓解药物的峻烈之性,同时也有一定的缓急止痛作用。

 

用法

 

- 水煎服,一般每日1剂,分两次服用。具体的使用剂量和疗程最好根据病情以及患者的体质,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。

四,膈下逐瘀汤证,膈下逐瘀汤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1,膈下逐瘀汤证,

膈下逐瘀汤证主要是瘀血阻滞膈下所致的一系列症状。

 

症状表现

 

- 腹部症状

- 疼痛:主要表现为肚腹疼痛,疼痛性质多为刺痛或胀痛,而且痛处固定不移,这是瘀血疼痛的典型特点。这种疼痛可能会在夜间加重,因为夜晚人体阳气相对较弱,血行更加缓慢,瘀血阻滞更明显。

- 积块:部分患者可能会在腹部摸到积块,积块的大小、形状因病情而异,质地一般较硬,位置多在膈下部位,按压时可能会有疼痛加剧的感觉。

- 消化系统症状

- 胃脘不适:可能出现胃脘胀满、嗳气、反酸等症状。这是因为瘀血阻滞膈下,影响了脾胃的正常运化功能,导致胃气不降,脾气不升。

- 食欲改变:患者可能会出现食欲减退的情况,对食物缺乏兴趣,进食量减少。这是由于脾胃功能受瘀血影响而失常,食物不能很好地被消化吸收。

- 妇科症状(女性患者)

- 月经不调: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,月经量少,颜色紫暗,有血块。这是因为瘀血阻滞胞宫,导致经血排出不畅。

- 痛经:经期腹痛较为明显,疼痛程度不一,一般为刺痛或绞痛,疼痛位置多在小腹部,热敷后疼痛可能会稍有缓解。

 

舌象和脉象

 

- 舌象:舌质紫暗或有瘀斑、瘀点,这是瘀血内停的重要标志。舌苔可能是薄白或者黄腻。薄白苔可能表示瘀血初起,尚未化热;黄腻苔可能是因为瘀血阻滞,气血不畅,日久生湿化热。

- 脉象:脉弦涩。弦脉体现了肝郁气滞的情况,因为瘀血阻滞膈下可能与肝郁有关,肝郁则脉弦;涩脉则是因为瘀血内阻,气血运行不畅,导致脉象艰涩。

2,膈下逐瘀汤是一种经典的活血化瘀方剂。

 

剂量(成人常用量)

 

- 五灵脂(炒)6克、当归9克、川芎6克、桃仁(研泥)9克、丹皮6克、赤芍6克、乌药6克、延胡索3克、甘草9克、香附4.5克、红花9克、枳壳4.5克。

 

功效

 

- 活血祛瘀,行气止痛。主要用于瘀血阻滞膈下,比如肝郁气滞、瘀血在膈下引起的肚腹疼痛、痛处不移、或有积块等症,也可用于治疗盆腔瘀血综合征、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属于血瘀气滞型的疾病。

 

方解

 

- 五灵脂、桃仁、红花、赤芍、丹皮:这组药物主要起活血化瘀的作用。五灵脂能活血散瘀,通利血脉;桃仁、红花是常用的活血化瘀药对,增强化瘀之力;赤芍清热凉血、散瘀止痛;丹皮清热凉血、活血化瘀,共同消散瘀血。

- 当归、川芎:当归补血活血,川芎活血行气,它们在活血的同时,使瘀血去而新血生,并且有助于气血的运行。

- 乌药、香附、延胡索、枳壳:乌药行气止痛、温肾散寒;香附疏肝解郁、理气宽中、调经止痛;延胡索活血,利气,止痛;枳壳破气,行痰,消积。这几种药能舒畅气机,气行则血行,辅助活血化瘀药物发挥作用。

- 甘草:调和诸药,还能缓急止痛,使整个方剂的药性更加平和。

 

用法

 

- 水煎服,每日1剂,分两次服用。具体的剂量和疗程可根据病情、体质等因素,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调整。孕妇禁用,因为该方剂活血力量较强,可能导致流产。

五,少腹逐瘀汤证,少腹逐瘀汤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1,少腹逐瘀汤证

1. 症状表现

- 疼痛方面

- 少腹疼痛为主:少腹逐瘀汤主要针对少腹部位的病症。少腹疼痛是关键症状,这种疼痛性质多样,常见为冷痛、刺痛或胀痛。冷痛是因为寒邪凝滞,气血不通,患者会感觉少腹有一股凉气,疼痛遇冷加重,得温则缓;刺痛是瘀血阻滞的典型表现,疼痛位置较为固定,就像有针在刺一样;胀痛则是由于气血瘀滞,气机不畅,少腹有胀满的感觉。

- 疼痛与月经、生育相关(女性):对于女性患者,疼痛在经期尤为明显,是痛经的常见证型。疼痛常在经前几天就开始出现,经期疼痛加剧,月经结束后疼痛逐渐缓解。在非经期,有些女性也会因为寒凝血瘀而感到少腹隐隐作痛。另外,在产后如果出现恶露不行、少腹疼痛拒按的情况,也可能是少腹逐瘀汤的适应证。

- 月经不调

- 经量和颜色:月经量可能出现异常,有的患者月经量少,点滴即净,这是因为寒凝血瘀,经血排出不畅;也有的患者月经量多,但经血颜色紫暗,有大量血块。这些血块是瘀血的外在表现,因为寒邪和瘀血相互作用,导致经血在胞宫内凝结成块。

- 周期紊乱:月经周期也可能受到影响,出现月经提前或推迟的情况。提前可能是因为瘀血阻滞,新血不能归经,血海不宁;推迟可能是由于寒凝胞宫,气血运行缓慢,血海不能按时满溢。

- 生殖系统问题(女性)

- 不孕:寒凝血瘀的状态会影响女性的生殖功能。少腹逐瘀汤证的女性患者可能会出现不孕的情况。这是因为瘀血和寒邪阻滞胞宫,影响了卵子的排出、受精以及受精卵的着床等过程。

- 其他症状

- 肢体症状:部分患者可能会伴有四肢不温的情况。这是因为寒凝血瘀不仅局限于少腹,寒邪还会影响全身的气血运行,导致四肢末端气血不能温煦。患者还可能出现腰膝冷痛,这是由于肾经循行经过腰膝部位,寒邪侵袭肾经,气血不畅引起的。

2. 舌象和脉象

- 舌象:舌质紫暗是最主要的特征,这表明体内有瘀血。舌苔白腻或白滑也较为常见,白腻苔说明体内有寒湿之邪,白滑苔则更体现寒邪较重,津液未伤,这都与寒凝血瘀的病机相符合。

- 脉象:脉沉迟或沉涩。沉脉主里证,说明病位在里,主要是在少腹等下焦部位;迟脉表示寒邪凝滞,气血运行缓慢;涩脉体现了瘀血内阻,气血在脉道中运行不畅的状态。

2,少腹逐瘀汤是活血化瘀方剂。

 

剂量(成人常用量)

 

- 小茴香(炒)7粒、干姜(炒)0.6克、延胡索3克、没药(研)6克、当归9克、川芎6克、官桂3克、赤芍6克、蒲黄(生)9克、五灵脂(炒)6克。

 

功效

 

- 活血祛瘀,温经止痛。主要用于寒凝血瘀所致的少腹疼痛、或坠胀,月经不调、经色紫暗、有血块、痛经、闭经等妇科疾病,也用于不孕等因寒瘀引起的病症。

 

方解

 

- 小茴香、干姜、官桂:小茴香能散寒止痛、理气和胃;干姜温中散寒;官桂即肉桂,能补火助阳、散寒止痛、温通经脉。这三味药共同起到温经散寒的作用,以驱散寒邪,改善寒凝血瘀的状况。

- 延胡索、没药、蒲黄、五灵脂:延胡索活血,利气,止痛;没药散瘀定痛;蒲黄止血,化瘀,通淋;五灵脂活血散瘀,通利血脉。这组药物主要发挥活血化瘀止痛的作用。

- 当归、川芎、赤芍:当归补血活血;川芎活血行气;赤芍清热凉血、散瘀止痛。它们辅助活血化瘀,并且使瘀血去而新血生,有助于恢复气血的正常运行。

 

用法

 

- 水煎服,一般每日1剂,分两次服用。可根据病情和患者体质,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剂量和疗程。由于其有温经散寒和活血化瘀的作用,孕妇禁用,以免引起流产等不良后果。

六,身痛逐瘀汤证,身痛逐瘀汤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1,身痛逐瘀汤证

身痛逐瘀汤证主要是瘀血痹阻经络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。

 

症状表现

 

- 肢体疼痛

- 疼痛部位广泛:全身各处的肌肉、关节都可能出现疼痛,包括肩、臂、腰、腿等部位。疼痛的性质多为刺痛、痛处固定,这是瘀血疼痛的典型特点。例如,患者可能会感觉肩部像被针扎一样疼痛,而且每次疼痛的位置大致相同。

- 疼痛经久不愈:这种疼痛不是短暂的、由外感等引起的急性疼痛,而是持续时间较长,反复出现。患者常常会经历数月甚至数年的疼痛折磨,病情缠绵难愈。

- 活动受限:由于疼痛,肢体的活动会受到限制。比如,腰痛患者可能无法长时间弯腰或直立,腿痛患者可能行走困难,上下楼梯时疼痛加剧,影响日常的生活和工作。

- 肌肤感觉异常

- 麻木不仁:患者可能会感到肢体麻木,就像皮肤表面有一层东西隔着,对触觉的敏感度下降。这种麻木感可能会在身体的某个局部出现,也可能是多个部位同时出现。

- 局部发凉或发热:部分患者会感觉到疼痛部位有发凉的情况,这是因为瘀血阻滞经络,气血不能正常温煦肌肤。而另一些患者可能会出现局部发热的现象,这是由于瘀血久积,气血郁而化热。

 

舌象和脉象

 

- 舌象:舌质紫暗或有瘀斑、瘀点,这是体内瘀血的重要标志。舌苔一般是薄白或微黄,薄白苔可能说明瘀血尚未化热,微黄苔可能是因为瘀血阻滞,气血不畅,有化热的趋势。

- 脉象:脉涩或弦紧。涩脉表示瘀血内阻,气血运行不畅;弦紧脉体现了经络气血痹阻不通的状态,弦脉有紧张感,紧脉则表示气血被约束,与瘀血阻滞经络的病机相符合。

2,身痛逐瘀汤是治疗瘀血痹阻经络的经典方剂。

 

剂量(成人常用量)

 

- 秦艽3克、川芎6克、桃仁9克、红花9克、甘草6克、没药6克、羌活3克、五灵脂(炒)6克、当归9克、香附3克、牛膝9克、地龙6克。

 

功效

 

- 活血行气,祛风除湿,通痹止痛。用于瘀血痹阻经络所致的肩痛、臂痛、腰痛、腿痛,或周身疼痛,经久不愈等情况。

 

方解

 

- 川芎、桃仁、红花、没药、五灵脂、当归:这组药物是活血化瘀的核心成分。川芎活血行气;桃仁、红花化瘀止痛;没药散瘀定痛;五灵脂活血散瘀;当归补血活血,它们共同作用,以消散瘀血,畅通血脉。

- 秦艽、羌活:秦艽能祛风湿、通络止痛、退虚热;羌活解表散寒、祛风胜湿、止痛,这两味药可以祛除风湿之邪,缓解因风湿引起的疼痛。

- 香附、牛膝、地龙:香附疏肝解郁、理气宽中,有助于行气活血;牛膝逐瘀通经、引血下行;地龙清热定惊、通络、平喘、利尿,能通利经络,辅助止痛。

- 甘草:调和诸药,也有一定的缓急止痛的作用。

 

用法

 

- 水煎服,一般每日1剂,分两次服用。具体剂量和疗程可根据病情、体质等因素,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调整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友情链接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