赵育青 桂平市人民医院
在医院泌尿外科,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:患者捂着腰,面色苍白,豆大的汗珠直往下掉,痛得如同有一把尖锐的刀在肾脏里搅动。这多是肾结石在“作祟”。近年来,肾结石患者数量逐渐增多,背后究竟有何原因?下面,本文揭开肾结石的神秘面纱,同时提醒大家,这5个习惯千万别碰!
一、不爱喝水
在生活中,不少人没有主动喝水的习惯,常常等到极为口渴才喝一口水,但人体的新陈代谢离不开水的参与。当我们摄入的水分不足时,尿液会高度浓缩,其中的矿物质和废物浓度会越来越高。如同在一杯水里不断加盐,盐的浓度越来越高,最后就会有盐析出一样,尿液中的钙、草酸、尿酸等矿物质,在这种高浓度的环境下容易析出形成微小的晶体。这些小晶体起初可能不会引起不适,但它们会在肾脏内逐渐聚集、长大,形成肾结石。
因此,我们应该养成多喝水的好习惯,每天至少保证饮水量达到1500-2000毫升,让身体里的“小河流”保持奔腾,将结石的“种子”冲走。
365站群二、过量摄入高草酸食物
菠菜、甜菜、杏仁、花生、红茶等都是常见的富含草酸的食物,食用后草酸会进入血液、到达肾脏、等待过滤。正常情况下,肾脏能够处理一定量的草酸并将其排出体外;如果草酸摄入过量,超出肾脏的处理能力,多余的草酸就会在肾脏内与钙结合,形成草酸钙,这是肾结石的主要成分之一。这就好比在建筑工地上,原本材料的供应是平衡的,但某种材料(草酸)突然大量增加,就会导致这种材料与其他材料(钙)过度结合,最终形成了多余的“建筑”(结石)。
需要注意的是,这些高草酸食物并不是不能吃,而是要适量食用。比如菠菜,它富含多种营养物质,对身体大有益处,在食用前可将其水煮,以去除大部分草酸,减少草酸进入体内的量。
三、大量摄入高蛋白食物
蛋白质是人体不可或缺的营养物质,对于身体的生长、修复和免疫功能都极为重要。但当我们摄入大量高蛋白食物后,身体会对这些蛋白质进行代谢,并在代谢过程中产生较多的尿酸、钙等物质。过多的尿酸会影响尿液的酸碱度,使尿液更容易呈酸性,而酸性环境有利于尿酸盐、草酸盐等晶体的形成。同时,过量的钙也会增加草酸钙结石形成的概率。肾脏如同一个繁忙的工厂,原本按照正常的生产流程有条不紊地工作着,但大量的“原材料”(高蛋白食物代谢产物)突然涌入,工厂的处理能力无法跟上,导致一些“半成品”(晶体物质)堆积,最终形成“次品”(结石)。
因此,在日常饮食中,我们要合理控制高蛋白食物的摄入量,如肉类、豆类、奶制品等,注意均衡搭配,不能大量食用。
四、长期憋尿
憋尿是不少人在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情况,比如工作太忙没时间去厕所,或者在长途旅行中不方便上厕所等。但是长期憋尿就像在身体里埋下了一颗“定时炸弹”,可能危害我们的健康。
365建站客服QQ:800083652正常情况下,尿液生成后会通过输尿管进入膀胱,当膀胱内尿液达到一定量时,人体会产生尿意,此时应该及时排尿。如果经常憋尿,尿液就会在膀胱内停留过长时间,这不仅会让细菌有更多的时间在尿液中滋生繁殖,引发泌尿系统感染,这些含有细菌和代谢废物的尿液在回流到肾脏时,也会给肾脏带来损害。同时,憋尿还会导致尿液中的矿物质和废物浓度升高,增加结石形成的风险,就像污水池如果不及时排放污水,就会变得越来越脏,各种杂质也会沉淀下来。
因此,一旦有了尿意,必须及时上厕所,避免给身体制造“恶性循环”。
五、缺乏运动
在运动时,人体的血液循环会加快,肾脏的血液灌注量也会增加,这能加快肾脏过滤和排出废物的效率;同时,运动还能促进肠道蠕动,减少肠道对钙的吸收,降低血钙水平,减少钙在肾脏内形成结石的风险。
相反,长期不运动,身体就像一辆长时间停在车库里的汽车,各个部件得不到充分地运转,容易出现问题。例如,血液流动变慢,肾脏代谢废物的能力下降,尿液中的矿物质更容易沉积形成结石。
因此,无论工作多忙,都应该抽出一定的时间来进行适当的运动,散步、慢跑、跳绳等简单的运动都能让身体拥有更多活力,降低患肾结石的风险。
综上所述,肾结石的形成机制复杂,除了5个不良习惯,还有其他的诱发原因,即便没有不良习惯,也不能掉以轻心,应该定期体检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。愿大家都能重视生活细节,用健康生活方式为身体筑牢防线,远离肾结石,畅享活力人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