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篇思考?
津液是指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,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。
主要功能是滋润濡养,化生血液,调节阴阳,排泄废物。
津液观中的强壮微发汗,与汗液流失,机体功能沉衰是否相关?
胡希恕先生说,“从阳证陷入了阴证,从太阳病陷入到了少阴病里面去”,
我们应该怎么去理解呢?
六经辨证中的表证,分为:表阳证(太阳病),表阴证(少阴病),
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去定位,定性?
我们一起来学习,先看桂枝加附子汤条文。
桂枝加附子汤条文
第20条,太阳病,发汗,遂漏不止,其人恶风,小便难,四肢微急,难以屈伸者,桂枝加附子汤主之。
桂枝(去皮)三两,芍药三两,甘草(炙)三两,生姜(切)三两,大枣(擘)十二枚,附子(炮,去皮,破八片)一枚。
上六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。本云桂枝汤,今加附子,将息如前法。
看林佳明师父如何解读条文?
师父说:本该用发汗的方法来治疗太阳病,但是没有选择合适的方剂、恰当的方法来发汗,导致变证。
变证出现“遂漏不止”,汗漏不止,汗一直止不住。
这个时候出现心悸、心慌、出汗很多、头部汗出多的症状。
是因为发汗过多,伤到心阳了,心阳不足,心阳不振,所以就出现了心悸、汗出。
怎么治疗呢?用桂枝甘草汤,严重一点的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。
但是用这两个方子不是绝对的,师父说只是和大家举个例子,解释一下我们所说的“遂漏不止”的原因。
插播一点小收获
桂枝甘草汤
伤寒论第64条,发汗过多,其人叉手自冒心,心下悸,欲得按者,桂枝甘草汤主之。
它具有辛甘化阳的作用,主要治疗心悸、心率不齐(早搏)等
桂枝具有降冲逆的功效
组成:桂枝四两 炙甘草二两(比桂枝汤中多一两桂枝),
服用方法为顿服,即一次性服完。
扩展:
如果患者出现脉和缓,舌淡,胖大,齿痕,水滑说明有水饮,
可加茯苓,量要大,临床师父常常用45g/65g/75g
如果出现心脏病类的心悸,心慌,心阳不振,
加龙骨、牡蛎(可用珍珠母、龙齿代替)。
如出现阴阳两虚,脉结代,心动悸,炙甘草汤主之。
如出现气虚,疲劳,乏力,气短动则加剧等,加升陷汤(常用黄芪15-30克,升麻3-5克,柴胡3-5克,党参10克),同时也可加仙鹤草30克以上。
气虚的基础上有脾肾虚弱,出现腹胀、消化不良,纳差等,用补中益气汤。
出现胸闷,舌苔厚腻+瓜蒌薤白半夏汤。
以上是师父在课上讲解的,
继续往下说
“其人恶风”,病人还是有怕风的症状,表还没解,又有发汗了后导致的里虚、阳气虚,机体功能沉衰、不足,里虚也会出现恶风。
所以,这里存在着表不解以外的三个临床证候反应,“小便难,四肢微急,难以屈伸”。
小便难是因为什么?是津液通过汗而排除体外,津液不足,导致小便就难解了。
“四肢微急,难以屈伸”,就是津液枯竭、或者不足,难以濡养经脉,所以出现四肢的拘急痉挛,
首先有表不解,所以病位还是在表,但不是太阳病的表,而是少阴病,就是从太阳病陷入了少阴病,
就是胡希恕先生说的,“从阳证陷入了阴证,从太阳病陷入到了少阴病里面去”。
治疗的时候是“强壮发汗”,而且是“微发汗”来解表。
有表还是要解表,但是跟12条桂枝汤证不一样。
除了“遂漏不止,其人恶风,小便难,四肢微急,难以屈伸”等临床症候反应外,病人可能还会合并有脉沉细,细弱细微,重按无力,精神差等临床症候,
这是机体功能沉衰,阳气不振,阳气不足的阴证的表现。
如果还有表证,在辨治表证的时候,就要有辩阴阳的思维,
在脏腑经络的角度解读第20条的话,认为是阴阳两虚,用的是桂枝加附子汤;
在经方的角度解读的话,是少阴病,用的是桂枝加附子汤,强壮微发汗的方法。
桂枝汤加了附子一枚,其实就提示了机体功能沉衰不足了,
用附子来强壮机能,就是师父经常和大家讲的,少阴病的治则强壮微发汗。
强壮微发汗的方法不单单是指加附子的运用。
后面的学习内容和以前学习的内容联系起来,比如说气虚发汗,把它套进去就知道。
气虚发热,师父说就是我们所说的内伤气虚发热,用补中益汤,
365站群病因病机如果辨为血虚、阴虚的,按照这个理论去理解,扩大临床使用思维,
也把大家以前学的中医内科学等这些知识给综合的糅合起来,就容易理解了。
师父说,用经典的理论,经典的思维,经方的思维,来指导临床运用,它也就是经方了。
桂枝加附子汤,有很多临床案例。
这首方往往用于表阴证,表不解,但是又有机体功能沉衰的表现,
在临床中,比如常用的一首方,桂枝加附子加苓术汤,来治疗关节炎,关节痛,痹症等等这类的疾病效果非常好。
师父建议大家思考:
从这首方演变而来的,桂枝加附子加苓术汤,在这个基础之上,桂枝去桂加苓术汤,去思考一下?
还有再思考一下:桂枝加龙骨牡蛎汤、二加龙骨牡蛎汤?
桂枝加龙骨牡蛎汤、二加龙骨牡蛎汤,非常的微妙,非常的巧妙,非常的有意思,大家可以对比着来读。
好奇心&资料收集
桂枝加龙骨牡蛎汤
条文:夫失精家,少腹弦急,阴头寒,目弦,发落,脉极虚芤迟,为清谷,亡血,失精。脉得诸芤动微紧,男子失精,女子梦交。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。
芤 kōu 【名]葱的别名。旁实中空。如:芤空(中医诊脉时,脉博浮大而软,按之中空如葱管)芤脉 kōumÃi 脉象之一。
脉来浮大而软,按之中空如捻葱管芤脉浮大软,按之中央空,两边实。
方药:桂枝三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龙骨三两 牡蛎三两
365建站客服QQ:800083652主证:烦躁,心神浮越于外,心悸不宁,火法劫汗伤阳,至心阳受损,心神失养。
上实下虚,后世称之为心肾不交,下虚则寒,故少腹弦急,阴头寒;上实则热,故目弦发落。
二加龙骨牡蛎汤
虚赢浮热汗出者,桂枝加龙骨牡蛎汤除桂加白薇,附子各三分,故曰二加龙骨牡蛎汤
羸 léi<形>(形声.从羊,本义:瘦弱)
方药:白薇三分 附子三分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龙骨三两 牡蛎三两
二加龙牡汤是治疗阳虚发热的代表方。
该方为何能治疗阳虚发热?附子、生姜、大枣、甘草温阳益气,阳虚发热为虚热上浮,加收敛潜镇的药--芍药、龙骨、牡蛎收敛、潜镇。
学以致用:分享一例案例
女,63岁,2023年11月6日。
主诉:胸部胀痛、多汗4天,
现病史:4天前因做手工,长时间低头后,随后感胸部疼痛,伴有多汗,未做特殊处理,未进一步诊治,到我处寻中医治疗。
刻诊:胸部胀痛,偶有两侧头痛,感心烦,胸不闷,诉长期难入睡,夜间最多能入睡2个小时。
白天上下楼梯感气喘,平时无乏力,近几日汗多,动则加剧,怕热也怕冷。
常出现双下肢抽筋伴麻痛,右上肢麻痛。
大便烂,小便可。
舌胖大,淡暗紫,中间裂,脉沉细。
一诊:考虑上热下寒,拟方: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(注:量不罗列了)3付,水煎服,每天一付,分3次服。
二诊:胸部胀痛明显减轻,目前主要问题是:汗多,动则加剧,入睡改善,近日偶有双下肢、双上肢出现抽筋,自觉全身不舒服。
处方:桂枝加附子汤
桂枝1 芍药3 干姜1 大枣1 炙甘草1 附子1 伸筋草1 木瓜1 淫羊藿1
一付,颗粒剂,开水冲100ml水融化后口服。
回访:诉服药后全身从来没有那么轻松过,双下肢、双上肢抽筋还有一点(较前有明显好转),胸部胀痛已,能入睡,汗多有改善。
效不更方+山茱萸敛汗。继服3剂。
回访:患者诉汗出已不明显,其余症状缓解很多,因工作原因,暂不服药,观察变化,如需要再巩固。
按
语
一诊选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之意,当时考虑的方向是因为上热下寒,复诊时有一定疗效,说明大的方向没有错,
但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,这个时候就需要思考,是辨证的精准性出现了问题?还是其他?
二诊,回想起师父之前解读过的桂枝加附子汤条文,如果汗多会导致津液枯竭、或者不足,难以濡养经脉,从而出现四肢的拘急痉挛,
我突然顿悟,该案例汗出过多,不就是漏汗不止?
加上出现双下肢的抽筋,不就是津液枯竭、或者不足,难以濡养经脉出现的拘急痉挛?
故果断使用:桂枝加附子汤加伸筋草,淫羊藿,木瓜。
师父临床中,运用桂枝加附子汤方证经验是:
恶寒发热,汗出,脉沉细/细微,精神差/精神不振。
师父临床加伸筋草,淫羊藿,木瓜与桂枝汤,芍药甘草汤形成抽筋,拘急专用方,效果很好。
作者简介
黄雪妹,崇尚仲景六经辨证,师承于钦州市中医医院副院长,副主任医师,钦州市名中医,北京中医药大学(中医学院中医专业本科生)导师,胡希恕经方医学钦州传承基地负责人林佳明教授。
撰稿 丨 黄雪妹
编辑 丨 郭小燕
校对 丨 温睿敏
收录于合集 #林氏医门医案 49个上一篇温胆汤治疗夜啼有奇效阅读 170林氏医门写留言人划线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