让建站和SEO变得简单

让不懂建站的用户快速建站,让会建站的提高建站效率!

你的位置:医讯交流厅 > 医学交流厅 >

医院合作 学习中医有窍门, 抓住主线很关键


发布日期:2024-10-29 08:02    点击次数:168
365建站微信二维码

在探究中医学习的过程中,我们认识到,从基础课程着手是较为可靠的学习路径。然而,随着学习的深入,中医学的深邃与广博逐渐显现。每一门课程均涵盖数百个知识点,其复杂性不仅增加了学习的难度,而且容易导致知识遗忘。因此,探讨一种方法,将这些知识点相互串联,以简化学习过程,显得尤为重要。

在中医诊断中,依据望、闻、问、切四诊所收集的信息,对患者的状况进行判断。其中,最为关键的判断包括两点:一是确定病位,即明确疾病发生的具体部位;二是判断病性,即区分疾病属性为虚实。具体而言,若为虚证,需进一步辨识是气虚、血虚、阴虚还是阳虚;若为实证,则需区分是风、寒、食积还是有痰。实际上,断定病位与病性,是贯穿整个中医学知识体系的两条核心主线。

365站群

1、断病位师承和专长学习考证

中医理论中,病位的探讨核心在于五脏。面对临床中多样化的病症,中医学通常将病位归纳至五脏之一或数脏。例如,儿童反复感冒,多与肺脏及脾脏功能异常相关;而长期大便不成形者,往往提示脾肾两脏功能均不健全。中医之所以将病因归结于五脏,是因为在中医学体系中,五脏是维持生命活动至关重要的五个器官。

心为五脏之首,精神活动依赖于心脏的功能。若心脏功能失常,则精神不振,思维与情感活动受阻。肺脏负责气体交换,将天地之间的清气吸入体内,同时排出体内浊气。脾胃则负责食物的消化与吸收,将大地所藏的精华转化为体能,并将糟粕排出体外。

心脏、肺脏、脾胃功能的协调,使得生命活动得以维持。然而,生活中诸多因素如饮食过量、情绪波动、劳累过度等,均可能导致气血运行不畅。此时,肝脏发挥其疏泄功能,以调节气血运行。肾脏则承担着繁衍后代的重要任务,是生命延续的基础。五脏功能的正常运作,对生命的生长与繁衍至关重要。

在中医学的诊断与治疗过程中,五脏的概念贯穿始终,包括诊法、断法、中药、方剂以及内外妇儿各科的具体疾病。五脏病学说是中医诊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线索,而断法的核心在于判断五脏功能是否正常,以及各脏器病变的严重程度。

以脾脏为例,脾主运化,食物从口腔进入至排泄,需经过长达七八米的消化系统。若胃部或大肠出现阻塞,患者将感到不适。胃部阻塞可能导致患者感到心口下有硬块,按压时疼痛加剧,称为拒按。此外,胃部阻塞常伴随食欲不振,中医称之为纳呆。若大肠阻塞,则可能导致便秘,糟粕无法顺利排出。

通过以上分析,可见中医对五脏功能的重视及其在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。五脏功能的正常与否,是中医诊断与治疗疾病的关键。

2、断病性师承和专长学习考证

明确了病位所在,治疗便有了根本倾向。明白了治疗所需的手段,除了有方位的概念之外,更要有审敌之本的知识。此种敌我知识,所在,在治病过程中,即是指正邪关系。

正气与邪气是中医理论中用于辨识疾病性质的基本概念。在中医诊断过程中,通过对正气与邪气的对比分析,以判断疾病的主要矛盾所在。通常所谓的气虚、阳虚等表述,均指正气的不足;而湿气过重、上火等症状,则归为邪气的偏盛。在运用断法对疾病性质进行判断时,关键在于辨识正气不足的具体类型以及邪气偏盛的显著种类。以下将探讨中医学中正气的分类及其具体表现。

在中医理论中,正气主要包括四种基本类型,即气、血、阴、阳。正气不足时,相应地表现为气虚、血虚、阴虚和阳虚四种状态。这四种不足状态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交叉的现象,即两种或三种不足状态可能同时出现。例如,气血两虚、阳气虚、阴血虚、阴阳两虚,以及最为严重的气血阴阳俱虚。对于这些不同的虚象,如何进行准确判断,是需要深入分析和辨识的。

若非因正气虚弱所致,而是邪气过盛引起的问题,则需对邪气的属性进行区分。常见的邪气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:寒邪、热邪、风邪、湿邪、气滞、血瘀、痰浊、食积。这些分类可能令人感到困惑,但可以简化为八个字以便记忆:寒热风湿,气血痰食。

这8种邪气,各自有各自的性格特点,来龙去脉。这部分内容,本来属于中医对病理的认识。而我们现在要学断法,你会发现,这两部分内容,就会很自然的串起来了。我们还是举一个邪气的例子来看啊。

湿邪是现代临床上常见的邪气,主要由于生活水平提高,饮食习惯改变所致。中医将湿邪分为水湿和油腻两类。水湿类似液体,而湿则更像气体,两者本质上都是水。水湿邪气的形成通常与饮水过多或阳气不足有关。油腻湿邪则主要来源于高脂肪、高糖分的食物和饮品。

365建站客服QQ:800083652

在临床诊疗中,我曾接触过一位大型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。该患者自诩酒量非凡,长期频繁参与商务应酬,逐渐出现脾胃功能减退及心脏不适的症状。体检时发现,其左手脉象显示大片湿邪,右手脉象亦然,犹如两坛酒积聚。观察其舌象,舌苔白厚,给人以粘稠之感,类似沾手的感觉。

关于湿邪的辨识,其特点众多,本文将重点讨论其中之一,即粘腻性。运动后人体出汗,常会感到肌肤粘腻,此为水湿所致。在临床诊断中,粘腻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:一是舌苔,正常舌面上有一层薄白舌苔,若舌苔显得油腻且滑,类似烧茄子食用后盘子的油腻感,即可视为腻苔,表明体内存在湿邪;二是大便,患者常感排便不畅,大便粘附于马桶不易冲掉。

此外,湿邪导致的便秘患者,常表现为排便困难、疼痛、出血,且常误认为自己体内火气过重,频繁使用通便药物,反而使大便排出更加困难。这是因为过度清热导致阳气减少,反而使湿邪加重。

在对中医学的基本概念进行初步探讨中,本文简要梳理了病位与病性两个核心线索。所述内容仅为入门之始,后续涉及的知识范畴广泛,需进一步深入研习。



友情链接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