让建站和SEO变得简单

让不懂建站的用户快速建站,让会建站的提高建站效率!

你的位置:医讯交流厅 > 医院交流厅 >

交流活动 “热”病治验七则


发布日期:2025-03-20 20:18    点击次数:69

唐春明系重庆市潼南区中医院副主任医师。自幼跟随当地名老中医习医,学成后悬壶乡里。熟读中医古典著作,尤其对经方铭记于心、理解深透,在临床实践中应用自如、得心应手,在同行中享有美名。现将唐春明老中医活用经方治疗“热”病的部分经验分享如下。

少阳伤寒之感冒发热

杨某,男,42岁,1999年4月15日初诊。主诉:反复高热1周。患者每日上午11时左右开始发烧,体温波动在39.0°C~40°C之间,持续至夜间21时左右烧退,发热时头昏、身强、畏风、欲呕。住院7天,给予抗感染等对症治疗,患者症状无缓解,仍定时发热。既往有慢性乙型肝炎病史(大三阳)。舌稍红,苔白厚,脉弦滑。

诊断:西医诊断为感冒;中医诊断为感冒病(邪入少阳证)。

治则:和解少阳。

方用小柴胡汤加减:柴胡20g,黄芩15g,半夏12g,党参12g,生姜10g,大枣10g,防风15g,甘草6g。2剂,水煎服,日1剂,1日2次。

4月17日二诊:患者诉服1剂后发热停止,2剂后身强、畏风、欲吐已除,白厚苔变为正常。守原方继服2剂,随访患者发热未再复发。

按 小柴胡汤出自《伤寒论》,后世称其为“和剂之祖”,主治伤寒少阳证,症见寒热往来,胸胁苦满,默默不欲饮食,心烦喜呕,咽干,目眩,舌苔白,脉弦。方中柴胡、黄芩能和解少阳以祛邪,柴胡升散以驱散表邪,与苦寒清里热的黄芩配伍,一个走表,一个走里,两药合用,达半表半里。半夏、生姜止少阳之呕。邪从太阳传入少阳,源于人体正气亏虚,故以人参、甘草益气健脾、扶正祛邪,且甘草能调和诸药。另取生姜、大枣调和营卫,生姜还兼有散邪、止呕的作用。

中气虚弱之不规则发热

张某,男,62岁,1988年5月10日初诊。主诉:间断发热1月余。患者1个月前开始出现不定时发热,自汗,微恶风,头昏痛,少气,乏力,食少腹胀,大便干结,肛门坠胀。查舌、苔无异常,脉大而无力。

诊断:西医诊断为功能性发热;中医诊断为内伤发热(中气虚弱,阴火内生)。

治则:补中益气,甘温除热。

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:黄芪25g,党参15g,白术15g,升麻12g,银柴胡15g,陈皮10g,当归10g,炙甘草10g,麻黄根10g,浮小麦20g,煅牡蛎15g。3剂,水煎服,日1剂,1日2次。

5月14日二诊:患者诉发热自汗明显好转,仍有少气乏力,守前方加减:黄芪30g,人参12g,白术15g,升麻10g,当归10g,银柴胡15g,陈皮10g,浮小麦25g,麻黄根10g,锻牡蛎15g,炙甘草10g。3剂,煎服法同上。

5月19日三诊:患者诉发热出汗、乏力、头痛等症状痊愈,现肛门处仍轻度坠胀感不适,守前方将银柴胡改为10g、炙甘草改为6g,加枳壳10g,去浮小麦、麻黄根、锻牡蛎。3剂,煎服法同上。

按 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《内外伤辨或论》“气高而喘,身热而烦,其脉洪大而头痛,或渴不止,其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”。本方为补升阳气、甘温除热代表方剂,辨证要点为体倦乏力、少气懒言、面色萎黄、脉虚软无力。李东垣在《脾胃论·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》认为脾胃气衰、元气不足、清阳不升,湿郁以致阴火内生,提出“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,甘寒以泻其火”的理论。本案患者间断发热汗出,气虚营卫失和,中气不足以致气虚下陷可表现为肛门坠胀感,方中人参、白术、炙甘草补脾益气,黄芪、柴胡、升麻升阳举陷,陈皮、当归补血行气。汗多、自汗,再加麻黄根、煅牡蛎收敛止汗。

肝肾阴虚之五心烦热

刘某,女,65岁,1982年4月10日初诊。主诉:反复五心烦热1周余。患者因发热恶寒咳嗽入院,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伴感染,给予抗感染治疗1周后,咳嗽畏寒已愈。但下午、夜间仍发热不退,体温波动在37.5℃~38.0℃。西医继续给予抗感染等对症治疗1周后体温仍不复常。就诊时见下肢发热,脚心发热明显,早上3点左右出微汗后热退,下午发热如常。患者体瘦,舌红,苔少,花剥苔。

诊断:西医诊断为功能性发热;中医诊断为内伤发热(肝肾阴虚证)。

治则:滋阴清热。

方用知柏地黄汤加减:熟地黄25g,山药15g,山茱萸15g,泽泻10g,牡丹皮10g,知母9g,茯苓10g,黄柏9g。3剂,水煎服,日1剂,1日2次。

4月14日二诊:2天后发热退、汗停。守上方将茯苓改为8g,去知母、黄柏,加地骨皮15g、菊花15g。3剂,煎服法同上。

按 知柏地黄汤出自《医宗金鉴》,主治阴虚火盛、下焦湿热等证。患者恶寒、发热,尤以下肢脚心发热为重,汗出热退后发热反复,多见于虚实夹杂,以虚为主,阴虚则常见内热,于夜间、午后多见虚热、多汗、盗汗。肝肾阴亏虚,首当滋补肝肾之阴,故用生地黄补肾滋阴,山药、山茱萸固精敛气,虚火内生,又宜泻其有余之阳。用知母、黄柏泻其相火,牡丹皮凉其血热、滋阴清热,双管齐下,正合《灵枢・终始》所说“阴虚而阳盛,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”的治则。茯苓、泽泻利水泄热,实欲借其降泄作用引导虚热下行而已,另加地骨皮、菊花共奏滋阴清热泻火之功。

热毒炽盛之关节肿热

365建站客服QQ:800083652

周某,女,72岁,2001年9月10日初诊。主诉:反复右下肢内踝静脉血管处红肿热痛1年余。患者1年前不明原因出现右下肢内踝上方静脉血管反复发热、肿痛,经西医治疗后效果欠佳,遂要求服中药治疗。刻下:脉管紫红色,局部轻度水肿,压痛明显,苔白腻,脉细数。

诊断:西医诊断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;中医诊断为脱疽(热毒炽盛)。

治则:清热解毒,活血止痛。

方用四妙勇安汤加减:玄参30g,当归30g,金银花30g,牡丹皮12g,丹参15g,赤芍12g,地龙12g,川牛膝12g,甘草10g。5剂,水煎服,日1剂,1日2次。

9月16日二诊:红肿热痛明显减轻,守前方继续治疗,5剂,煎服法同上。

9月22日三诊:患者红肿热痛完全消除,仍有轻度触痛。处方:生地黄20g,当归20g,川芎15g,赤芍15g,丹参15g,红花10g,地龙10g,川牛膝10g,桃仁10g,甘草5g。3剂,水煎服,日1剂,1日2次。

按 四妙勇安汤出自《验方新编》,由金银花、玄参、当归、甘草四味药物组成,是治疗脱疽的著名方剂,具有清热解毒、活血止痛之效。所治脱疽病,缘火毒内阻、血行不畅、瘀滞筋脉、热毒炽盛所致,症见患肢黯红、微肿、灼热、溃烂腐臭、疼痛剧烈,或见发热口渴、舌红、脉数。方中重用金银花甘寒,既能入肺宣散风热,又芳香入胃清胃热,还善清解血毒,可用于一切脱疽溃烂、局部红肿热痛、下肢脓水淋漓等症。玄参凉血滋阴、泻火解毒,当归活血散瘀,甘草与金银花相伍以增强清热解毒作用。四药合用,则热清毒解、血脉得通、脱疽自愈。本案方中加牡丹皮泄热解毒,丹参活血散瘀止痛,赤芍、地龙、川牛膝活血化瘀。

心脾积热之小儿夜啼

王某,女,5月龄,2022年12月1日初诊。主诉:反复夜间啼哭1个月。患儿出生后第3个月开始夜间啼哭,逐渐加重,经治无显效,近1个月来入夜即哭,啼哭时汗出,烦躁不安,白日入睡,进食正常,大便时干时稀,稀便偶见绿色。舌红,苔薄黄,脉紫红。

诊断:西医诊断为小儿夜啼;中医诊断为小儿夜啼(心脾积热)。

治则:清心导赤。

方用导赤散加味:生地黄5g,木通3g,淡竹叶5g,胡黄连3g,山栀子3g,麦芽5g,甘草3g。3剂,水煎服,日1剂,1日2次。

365站群

12月5日二诊:患儿啼哭持续时间减半,脉紫已退。处方同前,继服3剂,痊愈。

按 《医宗金鉴·幼科杂病心法要诀》载:“夜啼寒热因胎受,须将形色辨分明,寒属脾经面青白,手腹俱冷曲腰疼,面赤溺闭属心热,热用导赤寒钩藤。”该患儿入夜即哭,烦躁不安,舌红,苔薄黄,脉紫,皆为热象,辨为心脾积热证,治宜导赤散加减。方中生地黄甘凉而润,可清心火、滋阴液,为君药;木通苦寒,入心与小肠经,上清心经之火,下导小肠之热。两药相配,滋阴清火,利水通淋。患儿夜间烦躁不安,故加淡竹叶、山栀子以清心除烦,导心火下行;胡黄连可增强清心火之功效。方中诸药以寒凉为主,易伤脾胃,故加用麦芽健脾开胃,生甘草梢为甘草根的末梢部分或细根,泻火解毒,利尿通淋,并能调和诸药,亦可防寒凉伤胃。诸药合用,清心利水不伤阴,心热可去,脾胃得护。

365站群VIP

虚火上炎之小儿口疮

谭某,男,4岁,2023年6月20日初诊。主诉:反复口腔溃疡发作疼痛1周余。患儿口腔内多处溃疡反复发作,创面小而浅,轻微疼痛,食少体瘦,择食,基本不食蔬菜类食物,食量小,夜汗多,睡眠欠佳,心烦多动,舌红苔黄而花,脉细微。

诊断:西医诊断为复发性口腔溃疡;中医诊断为口疮(胃肾阴虚)。

治则:滋阴补肾。

方用六味地黄丸加减:熟地黄15g,山药8g,山茱萸8g,泽泻6g,茯苓6g,牡丹皮6g,胡黄连5g,石斛6g,甘草5g。5剂,水煎服,日1剂,1日2次。

6月27日二诊:患儿口腔溃疡减少,疼痛减轻,现夜汗多、食少。守上方加黄柏5g清热除烦。5剂,煎服法同上。

7月26日回访:患儿溃疡已愈,无须继续服药。

按 六味地黄丸出自宋代钱乙《小儿药证直诀》,专治肾虚导致的小儿五迟五软之证。钱乙根据小儿稚阴稚阳,纯阳之体生理特点,将《金匮要略》中肾气丸去桂枝、附子两味药形成。六味地黄丸又为“三补三泄”之剂,三补是熟地黄、山茱萸、山药,熟地黄补肾阴、山茱萸补肝阴、山药益脾阴;三泻为泽泻、牡丹皮和茯苓,泽泻泻肾浊、牡丹皮清肝火、茯苓渗脾湿,补中有泻,以补为主。本案患儿口腔溃疡反复发作,四诊合参,符合肾阴亏虚、虚火上炎之证,运用本方从病因根本治疗,改善患儿局部口疮之证,故而告愈。

虚热扰心之百合病

王某,女,50岁,2019年10月5日初诊。主诉:绝经后反复发热、汗出,情绪不佳半年余。患者49岁时绝经,停经半年后出现阵发性发热,微汗出,渐致失眠,心烦,喜怒无常,胸胁不舒,时时叹息,神情忧郁,舌红,苔薄黄,脉细数。

诊断:西医诊断为更年期综合征;中医诊断为百合病(营阴亏虚、心神失养证)。

治则:益气润燥,养心安神。

方用甘麦大枣汤加减:炙甘草15g,浮小麦15g,大枣15g,生地黄15g,百合15g,女贞子15g,墨旱莲15g,酸枣仁15g,合欢皮15g。5剂,水煎服,日1剂,1日2次。

10月12日二诊:阵发性发热减轻,微汗已停,心烦好转,睡眠仍不佳。守上方加龙齿20g,5剂,煎服法同上。

10月19日三诊:患者心情明显好转,舌脉复常,处方同前,共7剂,随访已愈。

按 《金匮要略》载:“妇人脏躁,喜悲伤欲哭,象如神灵所作,数欠伸,甘麦大枣汤主之。”中医将妇人无故悲伤欲哭、不能自主、精神恍惚、心中烦乱、呵欠频作,甚则言行失常、哭笑无常等症状称为“脏躁”。此证系忧思过度,心阴受损,肝气失和所致。心阴不足,心失所养,则精神恍惚,睡眠不安,心中烦乱;肝气失和,疏泄失常,则悲伤欲哭,不能自主,或言行妄为。清代医家尤在泾研读《金匮要略》说本方:“小麦为肝之谷,而善养心气;甘草、大枣甘润生阴,所以滋脏气而止其躁也。”甘麦大枣汤由甘草、小麦、大枣三味中药组成,方中小麦为君药,味甘性凉,能养心、益肾、除热、止渴;甘草味甘性平,能补脾益气、清热解毒、祛痰止咳、缓急止痛、调和诸药,为臣药;大枣,味甘性温,归脾、胃、心经,可以养血安神,为佐药。三药合用,共奏养心安神、和中缓急之功。此方有助于缓解悲伤、稳定情绪。百合病多为心肺阴虚、余热留恋所致。百合正是治疗百合病的主药,养阴润肺,清心安神,兼以百合地黄汤养阴除热,女贞子、墨旱莲为二至丸滋阴补肾以壮腰膝,酸枣仁、合欢皮解郁安神,龙齿镇惊安神除热。(唐龙 郑玲琳 卢康  重庆市潼南区中医院)

(注: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。)

来源:中国中医药网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友情链接: